阆中,战国时为巴国别都,位于四川东北部,嘉陵江中上游,距离省会成都仅330公里。由于位于阆山和阆水之间,这座小城因此得名“阆中”。
今天的阆中,虽有无数现代建筑,但就是那保留下来的几条老街,却仍然透露出古朴的韵味。2300多年的历史为古城留下了义秉千秋的汉桓侯祠(张飞庙);有全国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四川清代贡院;有被誉为“阆苑第一楼”的华光楼;有被伊斯兰教所向往的“东方麦加城”巴巴寺。
中国自古就有“南丽江、北平遥、东歙县、西阆中”之称。与丽江、平遥等地的喧闹相比,这里的节奏明显要舒缓许多,古街上虽也有不少店铺,但店主大多会做些闲散生意,经常正午过后,才姗姗开门迎客。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纷忙,这个古城却始终不温不火、懒散悠然。
区域分布
如今,随着新城的开发,阆中城区还保留着主要的历史街区和传统风貌,形成了以古城为中心,古城南区、张飞庙旅游区、东山园林、锦屏山旅游区、滕王阁旅游区、古城科举文化旅游区、天宫院旅游区等多处成片的旅游区。
古城是最好的景点,保存完好的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各历史时期的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民居古院(孔家大院、秦家大院、李家大院、杜家大院、马家大院、田家大院等)、寺院楼阁都坐落在古城内,构成了阆中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。气势辉宏的张飞庙、张飞墓冢以及蜀汉遗址文物,更是三国文化旅游热线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云台观、大佛寺、永安寺、天宫院、巴巴寺、清真寺、福音堂、天主堂等遗迹,涵盖了道教、佛教、伊斯兰教、基督教和天主教五大宗教。其中,道观的历史在两千年以上,佛寺历史有一千年,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历史超过500年,天主教历史也有百余年。
文化
风水文化
嘉陵江流经阆中,自然天成一条巨龙,阆中古城处于龙背处,三面环水,四围山势呈左青龙、右白虎、前朱雀、后玄武的典型中国传统风水穴地,其城市选址、布局,融山、水、城于一体,契合中国风水理论,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和美学成分。
巴人文化
阆中在古代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,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巴文化。直到今天,我们还可以从“巴文化活化石”巴人舞以及川北灯戏、傩戏、牛灯竹马等流传于阆中民间的民俗艺术中,看到饶有特色的巴人遗风。
三国文化
阆中是三国文化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,任巴西太守,驻阆中达7年之久(公元214—221),在这里他率精卒万人,打败了曹操的上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,取得了“保境安民”的胜利。张飞伐吴前夕,他被部下范强、张达所杀,身葬于阆中,后人为其建的“桓侯祠”,今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。此外,三国蜀汉名仕周群、谯周、程畿,镇北将军黄权,镇南大将军马忠等都是阆中人。
宗教文化
阆中宗教文化源远流长。自汉唐以来,道教、佛教、伊斯兰教先后传入阆中,稍后,基督教、天主教又相继而来,教徒们在这里建寺庙、修教堂,构成了阆中多元文化中一道风景线。伊斯兰教的圣地清真寺、巴巴寺,天主教遗迹天主堂,西南最大的基督教堂——阆中福音堂,以及道教的云台观、吕祖祠、八仙洞,佛教的大佛寺、观音寺、永安寺、五龙庙、圆觉寺、千佛寺、长青寺、净圣庵、万年寺(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)等,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。以一县之地,汇聚了如此多的宗教文化遗迹,全国罕见。
历史
阆中古城山围四面,水绕三方,风景优美,两千多年来,一直为蜀道“咽喉之地”,素有“巴蜀要冲”之誉。历来为川北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中心城市,而且早在一千多年前,阆中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。苏轼曾赞道“阆苑千葩映玉寰,人间只有此花新”,陆游也曾在此留下了“城中飞阁连危亭,处处轩窗对锦屏”的佳句。
阆中,因阆山四合,阆水纡曲,城在阆山、阆水之中得名。自新石器时代,阆中已有先民生息。夏代为梁州之域,殷商时代为巴方,周代属巴国。公元前314年置县,除隋朝改为阆内县外,历代均名阆中。
1986年12月,阆中被命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古往今来,古城以其独特的魅力,使得无数墨客骚人流连忘返,并为之折腰。杜甫、元稹、李淳风、袁天罡、吕洞宾、司马光、苏轼、陆游、张善孖、丰子恺等先后来阆旅居观光,留下不少著名诗篇和珍贵墨宝。
最佳旅游时间
春、秋两季,是阆中最佳的旅游季节。